现代货币理论(MMT)在中国兴起: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与央行独立性挑战
比特币钱包官网下载 2025年1月21日 10:17:18 比特币钱包APP下载 3
货币政策通常把保持物价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任务,许多人认为只要通货膨胀问题得到控制,货币政策就可以放宽。然而,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需要我们深入研究。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海面之下,隐藏着汹涌的暗流,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才能看清真相。
物价稳定与货币政策的错觉
人们常把物价稳定与货币政策紧密相连,形成了一种直观的认识。一方面,大家普遍把物价稳定视为货币政策的衡量标准。比如在美国,美联储长期以来对通胀指标极为重视,似乎只要通胀率保持在目标范围内,货币政策就不必做出太大变动。然而,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实际上,在不同经济周期中,货币政策还受到众多其他因素的制约,例如就业状况。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,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,即便通胀保持稳定,货币政策仍需调整以应对就业难题。
这种误解可能干扰我们对经济全局的看法。若仅以物价是否稳定来衡量货币政策的优劣,就可能忽略其他潜在的经济隐患。比如,忽视资产价格泡沫的累积,在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前,通胀并未失控,但若货币政策仅追求物价稳定,可能会错失良机,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。
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成本承担
财政赤字货币化似乎能迅速缓解财政困境。某些理论提出,中央银行需承担相关费用。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以美国为例,在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后,最终负担成本的仍是财政部门本身。
从纳税人角度看,他们最终需承担这些政策的费用。这主要是因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导致物价上涨,进而使纳税人的财富因通胀而缩水。以一些面临严重通胀的贫穷国家为例,民众的收入和财产大幅减少,他们承受了政府财政政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。
各部门的平衡与赤字关系
不同经济领域的收支状况存在一定规律。通常情况下,居民部门会保持盈余,而非金融企业部门则可能出现赤字。以美国为例,在2008年之前,该国的非金融企业部门已由赤字转变为盈余。
经济泡沫阶段情况有所不同。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,美国许多私营部门处于亏损状态。而日本在1990年泡沫破灭后,企业部门由亏损变为盈利,且持续至今。这一现象凸显了经济周期对各个部门财政状况的显著作用。
危机与政策的恶性循环
在历史的长河中,危机与政策往往陷入一种不良的循环。每当央行因失去自主权而大量印刷货币来填补财政赤字,这往往会导致政府债务持续增加和物价不断上涨。以拉美某些国家为例,由于遭遇金融危机,这些国家的央行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,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,最终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。
这种不良循环亦表现在人们对政策的讨论中。有人主张市场应自行调整,而有人则主张财政和货币应积极介入。回顾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,胡佛政府让银行独自承担危机后果,但那时市场几乎无法自行恢复,这为后续更严重的危机埋下了伏笔。
财政纪律的历史演变
在不同的时代,财政纪律的表现形式各异。在历史上,为了筹集战争资金,政府会发行国债。那时,税收体系的核心是确保政府能够偿还债务。税收从起初的临时性逐渐演变为长期的固定税收,这便是财政纪律的一个体现。
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中,金本位时代,金融市场通过定价机制有效限制了财政赤字等问题。目前,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间的联系仍受财政纪律的制约,尤其是货币与国债间的关联,对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。
中国在其中的进步
我国在金融改革领域展现了积极进展。《中国人民银行法》第二十九条出台前,关于央行是否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,学术界讨论不多。而现在,此类讨论的出现表明,我国金融改革正朝着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向迈进。这一变化也为我国应对复杂经济局势、制定更合理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如今全球经济持续变动,读者们是否觉得他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需更全面地考量各种因素?期待大家的点赞和转发,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。